黄色仓库官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订单中心 购物车(0

皮妈训练分享

2015-2-12 15: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22| 评论: 0

摘要: 皮妈训练分享----------------2013.3.7 ( 本讲座基于家长在个训老师的训练处的总结) 这5个月来我在努力的学习中,从生物疗法到行为干预疗法,打算等这两块的知识架构搭起来以后,再看看中医按摩方面的知识。其实这 ...

皮妈训练分享----------------2013.3.7

                        ( 本讲座基于家长在个训老师的训练处的总结)

5个月来我在努力的学习中,从生物疗法到行为干预疗法,打算等这两块的知识架构搭起来以后,再看看中医按摩方面的知识。其实这些知识,应该是可以贯穿我们的一生的。我想要做一个温暖的、内心强大的、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家庭的女人,而我其实是学理工科的,这些知识, 我以前接触的很少。说这些是想说,孩子身上发生这样的事情,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伤痛和崩溃。但是就像天天妈曾经说过的,我们没有时间去悲伤。我只想把每一分钟都放在和孩子的相处和学习中。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越是努力,有时候会越焦虑。因为觉得自己好像学了很多,能够用到孩子身上的很少,孩子依旧让我们崩溃。 这一段时间我心态不错,我说“这一段”是因为说实在话,我也不知道我这种心态能够保持多长时间。但是这段时间里,我一点一点的感觉孩子的变化,也感觉自己的变化。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孩子的经历迫使我沉下心来认真严肃的面对自己,去修改自己行为和性格上的诸多缺陷,以便能够更好的面对孩子;同时也迫使我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说句老实话,女人相夫教子,其实很多知识是我之前就应该去储备的。孩子的问题迫使我们成长,我相信伴随我们的成长,孩子也会很快成长。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来谈教育方面的一些感悟。这段时间我上的课其实不多,主要是孩子学校老师的家长培训,一个月两次;罗一凯的ALP主动式学习入门课程和实操课;参加了北京人幼的家长密集培训;还有就是啃了一个月的《特殊儿童教养宝典》。

我学习的习惯,一般是首先大量的灌入知识,以便尽快搭建一个自己理解的架构。架构一旦构建完成,我就有比较清晰明确的目标,也会知道自己已经处在路程的哪一段。再往里面补充知识的时候,我能够比较快速清晰的知道应该把这些知识补充在我的架构的哪一个环节。

当时我在孩子学校的家长培训虽然在进行着,但是还没有找到感觉。而且孩子老师的培训都还只是理论和大量的举例,没有实操。听了ALPPCI以后,我终于听到实操的东西了,马上就回家开练。但是结果很令人沮丧,孩子不配合,我很恼怒,家庭气氛很崩溃。

所幸的是,在孩子外婆外公的呵斥和孩子老师的强烈提醒后,我停止了我的干预行为,开始继续学习,终于找到了一些感觉。

我个人感觉,其实ABAALPPCI,家长最容易也最快学习到的是操作手法,但是不管是ABA的重复,ALP的共同调控,还是PCI的兴趣式学习法,其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目标体系,那就是孩子现在处在什么阶段?这次操作的目标是什么?而我的感觉,这是作为家长,最难掌握到的地方。

所以其实最难的不是那些方法,而是整个计划。在什么时候上什么辅助,训练哪方面的能力,什么时候要撤,什么时候要加把火。我感觉共同协调“”眼神关注都是手段,最主要的是你要用这些手段训练孩子哪个方面的能力,几岁的能力,正常的几岁的孩子是什么样的能力?孩子现在的表现是刻板还是他心理年龄阶段的敏感期?

    这样你眼里就不会全是孩子的问题,你会看到孩子的整体状态,而不是单纯就是比如说眼神不好“不会看人,不会看人有很多原因,比如视觉问题,奶肽的问题,兴趣不高,反应能力不够,分析不过来,大脑不能处理综合的信息等等,解决方案都不一样,孩子的能力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的。

对于RDI/ALPPCI,我知道群里有很高深的专家,就不说了。我谈谈我对孩子老师提出的25项能力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人脑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反馈信息。这个信息系统的建立依靠人的25项能力。基于这25项能力,我们逐渐完善和提升我们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我们信息系统储存下来的记忆,相当于电脑里面保存的档案,又反过来促进25项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信息处理系统看作是一个操作系统,而我们记忆里面的经验,包括潜意识,可以看作是电脑里一个一个分名别类的文件夹里的文档。我们大脑的信息系统高速的调取我们记忆里的各种经验值,配合25项能力,控制我们的身体做出我们应有的反应,同时形成和储存新的经验值。

我们今天不谈孩子生理方面的问题。那么,从心理学和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孩子的信息系统是不完善的。25项能力不完善,储存的经验值也不完善,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我到现在才慢慢理解,老师这25项的确把人的每一举一动分割到最细致,所以才能够把“眼神不好”这一件事情,可以分割到很多种级别。比如“分享式注意力”,按我对分享式注意力和25项的理解,我也可以把它分解到25项的能力。

那么,我们的孩子,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够找到他们信息处理系统,包括存档档案和处理能力方面的缺陷,能够帮助他们重构信息处理系统,提升25项能力,那么他们就会进步。

25项能力分别是:注意力,耐力,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抗干扰能力,记忆力,无意注意力与有意注意力,行为控制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承受挫败感的能力,对自我的判断力,思维控制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观察能力,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触觉记忆,敏感度,平衡能力,本体控制能力,精细动作。

一个人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句话都和这25项中的某几项都有着密切关系。当这25项能力的某项出现或是得到提升时,都能感觉到孩子的变化。而这25项能力之间,又是相互影响促进或是制约的

其中比较重要的,也就是参与我们平时关注孩子的行为比较的多的能力,是注意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无意注意力和有意注意力,空间想象能力。同时,情绪控制能力的训练是贯彻训练全程的。

这里重点说说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有意和无意注意力吧。

逻辑思维能力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比较、判断、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抽象、综合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逻辑思维能力的八项,从孩子几个月到8岁,依次发展。

孩子在几个月就开始发展比较和判断的能力,通过对各种事物的比较来判断一个结果,比如“想要还是不想要”,“有”还是“没有”,就能够通过各种沟通方式表达自己最简单的需求。

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从1岁左右开始发展,到2—2岁半稳定。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是主动学习的基础,所以正常的孩子,从1岁左右开始大量的会主动模仿,到2岁的时候,会感觉孩子虽然语言还不行,但其实很多事情已经明白了,因为他会主动的去观察和分析事物。观察是指孩子自己会有目的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我家最近处于观察和分析能力出来50%的阶段,就是说有50%的时候,她会运用到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还没有稳定。等她90%的时候都用到观察和分析时,就可以说她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初级阶段稳定了。不过即便现在刚出来,还不稳定,我们已经觉得她灵活了一些。

观察和分析怎么看呢?比如孩子用一支笔写字,笔没有水了。孩子换一头写,或者换一支笔写,这个是比较和判断的高级。如果孩子去看笔头,尽管这个动作就一秒,但是孩子已经有分析的意识。

又比如说你问孩子:“给我一个草莓。”孩子手里这是没有草莓。如果他回答你,“我没有草莓。”这是比较和判断的高级。如果他先在家里找一找,如果找到草莓,就给你,如果没有找到,才告诉你“我没有草莓”,那么孩子已经在观察和分析了。

孩子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达到高级并且稳定以后,就开始发展出来推理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正常孩子到4岁左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就相继稳定了。这个时候会看到孩子之间的互动回合更多表达事情的完整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孩子在与人主动交往之前,其实心里都会有一个推理的过程,心里有一个预设,比如我这样做的话,他会怎样。一般孩子可以灵活的变化3-4种的行为方式来建立伙伴关系。那么一般推理稳定的孩子,情绪也会比较稳定,因为在他行动之前,其实他已经有一个推理的过程,在心里有了几条解决方案,而不是得不到满足后马上的条件反射情绪爆发。

推理能力发展出来以后,孩子会更多的用“他”。不是23岁时那种简单的偶尔的用法,而是比如:“这个是你的,这个是我的,这个给他。”“我们一起玩,不理他。”推理能力完全稳定后,孩子的伙伴意识就非常强烈了,所以从56岁开始孩子逐渐有小团体。

正常孩子的综合能力5-7岁趋于稳定。民间有句俗话说孩子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三岁这个年龄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自我判断的准确性已基本建立(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随着能力的不断提升对抽象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提高了,导致大部分事情都有了从新的认识和理解,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状态。这个阶段的学习速度是人一生中最快的。所以孩子在承受挫败这一能力上,最能体现他的综合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

抽象和空间想象能力在8岁的时候开始快速发展。所以小学3年级开始有阅读理解。比如孩子需要理解“高兴”和“非常高兴”的区别,这个能力就是抽象。

下面再说记忆力。记忆力非常重要。我对记忆力的理解也还不全面,这里姑且谈谈目前我能够理解的范围。

记忆力按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不一,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时记忆两个阶段,进一步又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永久记忆。根据一些调查研究资料记录单纯的瞬间记忆大概保持时间是一分钟到一个月不等而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则是一月到五年不等,长时记忆则是五年至五十年不等。永久记忆是我们终生的记忆不会消失(脑部局部区域受损除外)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最前段记忆被后段记忆所覆盖,所以当我们的年龄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只能回忆出我们小时候七、八岁时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很完整)。这几种记忆方式,不仅保持的时间长短不一,形成记忆所参与的能力也不一样。谱系内的孩子,你经常觉得他的记忆是片断的,不完整的。那是因为他们的记忆形式不完善。

瞬间记忆是只需要有比较和判断就会具备的记忆,瞬间记忆是片断形的。所以停留时间短容易忘记。

短时记忆是人在观察和分析事物之后得出的记忆,是一个完整的记忆。所以停留时间相对长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不容易忘记。

长时记忆是在大量短时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同时不断和实践结合,修整,从而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和知识,就比如我现在在了解消化和运用这个25项的过程。

长时记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很多正常人这方面的能力也很弱。长时记忆好的人,肯定都很善于学习、善于总结,适应能力也很好。

永久记忆是深刻的记忆在大脑里的,是人的潜意识。就比如情绪控制不好的孩子,他的永久记忆就是,只要不高兴了,马上就躺倒地上。大脑在调用永久记忆的时候,不经过任何的逻辑思考,所以可以这么说,人的永久记忆,就是人的性格。

永久记忆不可以被修改,只能被覆盖。

比如我家孩子,之前情绪处理的永久记忆就是只要有情绪,马上大喊大叫,乱唱歌。然后慢慢被覆盖,一有情绪,就唱固定的一个调子。现在有情绪的时候,基本可以自己平复,偶尔还会唱唱最近最常唱的曲子。

上面所说的这些记忆就是大脑里存档的文档,为大脑的信息处理提供经验值和素材。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太多错误的永久记忆,需要我们为他们创造正确的、有意义的、积极的永久记忆来覆盖。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越小,错误的永久记忆越少,越容易被覆盖。(训练结束的时间就会越早)。

要强调的是,永久记忆通常都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不同的是,NT 2岁以后有完整的永久记忆的能力,因为他们发展出来了观察分析和短时记忆,这些的结果伴随情绪进入到永久记忆存档,而谱系孩子的永久记忆大部分是片断的。不但永久记忆是片断的,也不具备短时记忆的能力,因为观察和分析能力没有稳定。所以会发现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很难再往上提,我个人感觉瓶颈就在观察、分析和短时记忆这里。基本上,如果具备了这几个能力,人就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动机,也就没有很多谱系特征了。

而根据记忆的内容,记忆类型又可以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形象记忆型是以事物具体形象为主要的记忆类型,比如视觉记忆、触觉记忆、听觉记忆。

抽象记忆型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它是以语词符号的形式,以思想、概念、规律 、公式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方式也被称为抽象记忆法。在学校学习活动中, 大部分是书本知识,间接知识,不可能都能用直接经验或直观形象材料加以理解 和说明,只能靠语词的表达和逻辑思想作为记忆的对象和内容,所以抽象记忆是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记忆方法

抽象记忆法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它是个体保存知识经验最简便和最经济的形式,它亦是人类特有的记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性的知识,都是通过抽象记忆,也即是语词逻辑记忆保存下来的。

 

情绪记忆型是指人的情绪、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刻的、自发的、情不自禁的,所以记忆的内容可以深刻的牢固在大脑里。人类最早的永久记忆,都是情绪记忆。谱系类孩子的永久记忆,经常是被不愿意做不想做的事情,引发强烈的不好的情绪,然后不加以分析,直接进入永久记忆。所以你会发现这类孩子,就算平时还可以讲讲理,情绪爆发的时候,没有道理可以讲。

动作记忆型,是以各种动作、姿势、习惯和技能为主的记忆。动作记忆是培养各种技能的基础。运动员、音乐家更多的用到这些记忆。

记忆非常重要。它是一个人的潜意识、性格,做推理、概括、抽象、综合、空间想象的原材料。

然后再说无意注意力和有意注意力。“无意注意”是指没有一个预期目标与安排(指人本身)就进入到了一个潜意识(意志性)的状态;“有意注意”是指刻意按照预期目标(目标性)安排内容的一种状态。关于这两个的更具体的解释,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搜。

通常我们都是从无意注意的状态转入有意注意的状态。比如在路上遇到熟人,肯定是先无意的看了一眼,发现是熟人,马上转到有意注意的状态,去打招呼。比如上课的时候走神了,突然老师的声音变大了,或者敲敲桌子,这个时候马上无意注意力注意到这些提醒,自己就切换到有意注意力的状态,认真听讲。

有意注意力和无意注意力之重要性,我理解事关孩子是否需要陪读。谱系类的孩子有意注意力和无意注意力的转换能力不好,掉到无意状态后很难自主调整回有意注意状态,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孩子上课容易走神,需要陪读。一般人在20分钟内有意无意的转换会非常好,在一个小时内可以做到有意无意的自主切换,但是一个小时后就容易掉入无意状态,也就是说有意和无意的切换就很差了。就像我们开一个长会的时候,如果你不是发言人,通常1个多小时之后的内容,你觉得你好像在听,但是你吸收和理解的非常少,很多时候你都在想自己的事情。这也是一般上课是45分钟一节课的原因之一。

有意注意力和无意注意力自如转换的能力和年龄也有关系。越小年龄的孩子,能够维持两者自如切换的持续时间就越短。

另外,我觉得谱系孩子和人聊天,聊着聊着就自顾自聊了,也和有意无意的自如切换能力有很大关系,和分析、推理能力也有关系。一开始不怎么理解别人的谈话,就掉到自己的世界里了。一掉进自己的世界,凭自己的力量就出不来了,因为有意和无意注意力的切换能力不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是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很好的孩子,学习肯定很不错。

空间想象能力我家长培训的课程还没有学习到,我家孩子目前还只是出现一些基本的想象。所以我只好把老师的原话抄过来,大家自己去理解吧。

空间想象能力这里有两个概念: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指人对某些事物在脑海里的体会。

形象思维:是指人接助形象的载体来对问题的体会。

例如:形象思维总是和感受、体验关联在一起。简单的说,“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说,可以理解为主体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对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以及储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抽象思维指的是一般的认识过程,其中更多理性的理解,而不多用感受或体验。在进行阅读书籍等平面图像的情况下,由于这些平面展示平台只能表现二维画面来描述立体的物体,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双眼效应能从两个角度看物体产生立体感,而书籍等二维平面图像则不能利用到双眼效应。那么这就需要去思考事物的具体形状、位置。这种想象就是空间想象,而想的与事实是否一致,就是空间就想象能力的体现。在一张平面的纸上画一张立体图,空间想象能力强的人马上就知道这个物体的具体形状。特别是图像较复杂的图。看这种图形时就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就是大脑通过观察、触摸、以及实践经验得到的一种能思考物体形状、位置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

我理解假想游戏是空间想象能力的一种体现。孩子拿来玩游戏的玩具或是动作,肯定都和实际的形象有类似之处,而在假想游戏中,孩子对实际的形象进行了分析、比较、转化等处理。所以谱系内孩子自发的假想能力都很弱,是因为他们观察和分析能力都没有稳定,都没有理解到事物的本质面貌,所以很难自发的玩难度高一点的假想游戏。如果需要推理、抽象等能力参与的假想游戏就更难了。教的不算啊。

阅读理解也需要空间想象的能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 自闭症

回顶部